返回顶部

人体深度解析 看懂之后画形体再也不是问题

分类:行业资讯 阅读:5388
2017年11月06日 00:00

学习人体结构最重要的是先把控好整体,这个整体就是要将肢解开的解剖知识重新用结构的理念整合出的造型。

在创作中常常遇到这种情况,大致原因还是对物体本身了解不够。草稿阶段产生的精彩细节大部分只是来自随意挥笔留下的巧合,这些巧合是不可控的,如果我们长期依赖便会导致创作状态一直在不稳定中持续徘徊。

要想继续进行更有深度的细节处理,必须重头开始按部就班,一层一层将它们小心重叠,再理性些分析、再具体些观察,或许会有新的收获。

学习人体结构最重要的是先把控好整体,这个整体就是要将肢解开的解剖知识重新用结构的理念整合出的造型,下笔时,首先在整体意识上大致勾勒出形象,我们要明确全身中任何一块骨骼、肌肉自身的起止和形态都没有它全身形体、运动之间的关系更重要,因此许多解剖知识在表现人体时需要含而不露。为了协调人体局部和整体之间的关系,我们将局部的肌肉骨骼概括成体块,观察它们之间的运动规律,同时取其转折的要点,舍弃那些对整体不起作用的解剖造型。在大致形象里构建出这一步内核推敲之后,然后敲定外轮廓边缘的最终形态。

我们在临摹练习确立整体关系的唯一方式是比较,一个形体和另一个形体比,从而得出主次,拿小的事物和大的事物比,从而懂得归纳。

需要注意的是:躯干的基本形永远是左右对称,因此在运动中和不同角度的情况下,要注意必须符合透视规律。

锁骨和肩胛骨在胸廓的上方形成了一个环形,我一般在概括的时候会把它当成一个倒挂的衣架便于理解。有的人把它比作为一张弓。。这个就看个人喜好啦。锁骨以锁骨头为轴即可以上下运动,又可以向前后做水平运动,还可以画圈圈,并带动肩胛骨运动。

而锁骨与肩胛骨是作为胸腔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在上肢运动时,它们有较大范围的移动,但它们没有离开胸腔体块,而是给胸廓体块增加了许多丰富的变化,同时也增加了理解上的难度。

躯干上肢连接着肩胛骨,下肢连接着盆腔。

从脊椎骨开始。脊椎骨一共24块,第1到7块为颈椎,第8到第19为胸椎,第20到24为腰椎。脊椎下面连着髂骨,髂骨连着的就是盆骨了。

盆骨上缘为髂嵴,是人体腰部、髋骨的分界,也是显露于体表的重要结构组织,较瘦的人髂嵴在这里形成向外突出的阶梯,较胖的人和较壮的人髂骨上棘在这里形成一道凹槽,当然男女是不一样的。健壮男性的这里被称为传说中的人鱼线。

根据观察可以发现,健壮男子的腹外斜肌群在腰部两侧髂骨上形成两块明显的体块,其健壮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组肌肉的发达程度,而中年男子如不常运动,这个地方便会呵呵酿成小李子的悲剧,使这组肌肉被覆盖在脂肪之下。

女性的盆骨较大,腹外斜肌群不发达,青年女子的体表几乎看不到它,形成小于胸廓和盆骨的细腰。

三段椎骨扭转幅度是不一样的,颈椎和腰椎的幅度最大,胸椎的幅度最小。

以上,关于躯干点到为止。

人体之复杂,先把控好大的比例和基本要点为重。

深入学习,更详细的内容需要查阅相关解剖资料,这里就不再一一列举啦。

再看四肢。

上肢结构要点:

可将大臂小臂的结构形理解成几块横竖插在一起的长方体,第一块是肩三角肌,在大臂自然下垂时,手掌向内。肌肉与肌肉之间呈凹凸咬合状。

大臂和小臂是人体运动的重要部位,是力量的象征,因此肌肉群确实在在大臂小臂的外部结构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就力量表现和肌肉难度而言,我们的重点放在臂部。

大臂肌肉由三角肌(三块面),肱二头肌(用力时凸起),肱三头肌,肱肌(分外侧头、内侧头),喙肱肌组成。

小臂肌肉由外伸肌群(肱桡肌、桡侧腕长肌、桡侧腕短肌),伸肌群(指伸肌、尺侧腕伸肌、肘肌),屈肌群(前圆肌、桡侧腕屈肌、掌长肌、尺侧腕屈肌)组成。

小臂的肌肉很多,在运动中的作用异常复杂。因此绝对没必要去硬记每一块肌肉,而是将它们分组,了解它们的造型特点。

如果以尺骨

鹰嘴、尺骨线和尺骨小头为界,屈肌群在小臂尺骨线内侧、伸肌群在尺骨线外侧,而小臂外伸肌群在桡骨侧。

屈肌群和伸肌群相比,屈肌群更加发达厚实,弧度明显。屈肌群和伸肌群之间的结构转折形成清晰的沟股是尺骨线的位置,两端鹰嘴和尺骨小头更加强了他们之间的区隔。而伸肌群的上部和外伸肌群的界线不是很明显,在某种角度下,可以将它们连带表现。

小臂的三组肌群在下部三分之二处,逐渐从厚实的肌肉组织变成肌腱,失去了体积上的厚度,在结构上,腕部的桡骨大头和尺骨小头之间形成的骨骼关系代替了肌肉的主要作用,使腕部上端的小臂横断面逐渐过渡成比较清晰的长方形。

再来看下肢。

腿部我们也以大腿、小腿来区分吧。和大臂肱骨对应的大腿骨叫股骨,和小臂尺骨对应的小腿骨叫胫骨,和桡骨对应的叫腓骨,胫骨和腓骨没有像尺骨和桡骨那样进化成可左右相互旋转的结构,更没有一头大一头小,胫骨是主要支撑人体重量的骨骼,比腓骨粗大,腓骨在胫骨外侧助攻支撑。

臀部肌群包括臀大肌、臀中肌、阔筋膜张肌。

大腿前部肌群包括直肌、股外肌、骨内肌、股中间肌合称股四头肌。

从侧面看大腿的三块肌肉,股直肌约在大腿从下至上三分之二出最高,向下便逐渐变成肌腱。外表看上去像插入股内肌和股外肌之间。

缝匠肌猎奇的出现在它们之中,起于髂骨前棘突,止于胫骨隆突内侧,有外旋大腿、抬大腿向躯干于正面之作用。

为了方便记忆,我们将其简化一点来看。

腿部的肌肉富于弹性,几乎很少有硬转折,但膝关节的造型坚硬,相比之下,硬块面结构占主导。膝关节虽然是多重肌肉的起始点,但是所有的肌肉在这里已转化成肌腱,骨骼是关键。

小腿肌肉包含腓肠肌、胫骨前肌、趾长伸肌、腓骨肌、比目鱼肌。

从腿的正面看,腓肠肌在小腿内外侧形成绷起的弧线,其中外弧线比内弧线平缓,小腿外弧线的突出点高于内弧线的突出点。腓肠肌上端到小腿三分之二处为厚实的的肌肉组织,这一段下大,上小,上端插入大腿背部肌群分开的两股肌腱之中形成凹陷。在跟骨上方形成的肌腱又称跟腱,坚硬而有力在脚的后方形成一个突出的结构形。

胫骨前肌紧贴胫骨线外侧,在胫骨由下至上的三分之二处最厚实,在此处胫骨前肌高出胫骨线,使胫骨线形成向内凹结构。

趾长伸肌在胫骨前肌外侧,往往在体表和胫骨前肌形成一个结构体块。

腓骨肌由腓骨前肌和腓骨短肌组成,起于腓骨小头,腓骨小头后点。止于经外踝、跟骨外侧。

作用于提足提拉脚外侧。

比目鱼肌起于膝关节胫骨腓骨后端与腓骨头,下方汇入跟腱止于足底,作用于旋转脚面,提足。从正面看,小腿外侧腓肠肌的下边都可以看到它们,而且此时对内侧起的形体作用更大。是腿部的重要结构之一。

关于基本结构的补充内容:脚部。

通常情况下,脚是指人和某些动物身体最下部接触地面的部分,是人体重要的负重器官和运动器官。有时候,脚也可以指非生命物体的支撑部分或最下面或最后面的部分。骨骼的结构负担脚更强壮与支撑身体重量,脚共有26块骨组成且分成三大部份;跟部、腰部和前掌部。

绘制足部的时候,足弓,后跟和脚踝是不会因为运动拉扯而改变造型的。

我们要将重点放在肌肉变化最丰富的区域,胫骨肌和脚掌,脚趾头。而脚部因为运动发生透视变化时,结构相对复杂的脚指头怎么去表现,关键之处在脚趾上的指甲。

跟部为7块骨组成其负责直接承受体重,且大部份身体重量(50%)都落在跟部。腰部为5根长骨组成其负责连接前掌和后跟及传递身体部份重量至前掌。脚前掌由14块小骨组成其具有承受体重和平衡身体及抓着地面不致身体倒斜。为了起到支撑整个体重的作用,脚的底部产生了若干拱形,特别是内弓较为发达,既大又牢固,通过胫骨,由上方笔直加上的体重,为相当于传递关节的距骨一度支承后,又被以跟骨底部内侧的前端和第一足骨接地点为两个基点的强韧的内弓完全承受下来。

运动的时候,足部在任何位置都试图保持与地面平面接触,因此足弓也相应发生变化。在运动中,足部几乎能与小腿成一条直线,但在落地的时候,外侧或者足跟先着地,随之整个足部向内侧落下。

我们将足部向内转动朝向身体,称为内收,往外转动称为外展。外展和内收由绕过内外踝骨的腱来控制,外踝骨上的腱向外牵动足部,内踝骨上的腱把脚向内转。脚能转动并提起其内侧边缘。产生这一运动的肌肉是从小腿外侧达到小腿内侧,至足弓到大脚趾的趾骨底部的腱,称为胫骨肌。

对我来说,人体练习就是从把控整体到局部分解、分解之后又重新组合校对的这样一个过程,不同的阶段对它们的认知也会随之改变,需要反复学习。

免责声明:本文内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所涉绘画作品及文字版权与著作权归原作者,若有侵权或异议请联系我们处理。

评论

{{ content_count }}/1000

全部评论({{ paginate ? paginate.total : 0 }})

{{ order == 'like_num' ? '热度排序' : '时间排序' }}
热度排序 时间排序
{{ item.profile ? item.profile.nickname : '' }} 认证大咖 正式学员

回复 @{{item.reply_profile ? item.reply_profile.nickname : ''}}: {{item.content}}

({{ item.like_num }}) ({{ item.comment_count }})
来自蓝铅笔APP {{ item.time }}
{{reply_count}}/1000

热门标签

相关资讯

四月福利立即领取 ×